发表于

关于秦制的个人理解,为什么秦制在我看来是功过鲜明的必然

这篇文章有大量个人观点,事实上很多不一定正确甚至我知道和主流观点是相违背的,这些可能是我的一家之言,我表达的是我的史观,我的态度,而不是为了带给他人思想负担,如果你不能接受里面的观点,以你说的为准。

一、一切答案都在关中

我们如果看秦汉周,隋唐这几个大一统王朝在中国上的地位,我们会发现他们集中了四大盛世最没有争议的三个,而且还集中了汉高祖,汉文帝,唐太宗,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汉章帝,唐明皇,隋文帝,周公旦,这些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甚至这还不是全部,论武力,卫青,霍去病,白起,王猛,论政治才能,贾谊独断万古,论文采,唐诗背诵天团,论其他,还有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及格女性官员,甚至皇帝。

这是独一档的历史之城,是君王之地,在这里诞生的诸多王朝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秦代和周代。

这分别代表了两种制度,分封和大帝国,这是截然不同的,也会给后世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这两种制度的根本差异,在于权力结构的组织方式:周代的分封制是一种将权力与土地、人口层层下放的模式,贵族在其封地内拥有高度自治权,形成的是一个相对松散的邦联式国家;而秦制下的大帝国,则通过郡县制将权力牢牢收归中央,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构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虽然有很多人的说法是:其实制度的选择是在刘邦手上,如果刘邦认同周我们曾经的封建王朝就会都是周,但是这个说法缺少实证,而且事实上刘邦也没有发明秦制,算不上最有影响的一个。刘邦在建国之初,实际上采取了郡国并行的混合制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周制和秦制的妥协与观察,但历史的潮流最终还是让他和他的后继者们认识到,只有秦制所代表的中央集权才能真正应对广袤疆域和复杂局势的挑战。

我们今天看待秦朝的制度的影响是很难定性的,如果说秦朝是最早的帝国,那其他的后续帝国都应该是秦制的延续和集权改良,民生改良,制度变化,那一切的决定仿佛都在几千年前的关中。

首先我们要确定的一点是关中能当首都的原因是因为它是“风水宝地”而不是宝地,事实上,我们现在不妨带入封建皇帝想一下为什么,可能会是这两种情况:

A.打完了天下,但是根据地的根基稳定,选择在根据地建都。

B.打完了天下,选择在天下的好地方建都。

第一种,我们这里叫内生性的,第二种我们叫迁移性的,事实上,这样一看你就会发现,洛阳基本上都是B,而关中全是A,这之中的本质区别就是地势。

关中的地势是什么,是守中而四塞险要,居内而四海太平,因为关中到外界可以通过河西走廊连接西域,通过潼关函谷关连接中原,通过秦岭的蜀道连接四川,通过北方的黄土高原的缺口连接内蒙,这样的地方易守难攻,只要在里面建立稳定的帝国,对于外面的敌人而言就是一个可怕的存在:

  • 拥有粮食可以养活十万大军。

  • 拥有险要可以保证自身安定,无法入内。

  • 可以随时打外面,但是外面打不进来。

这三条看起来就是难得的优势,而且还有一条。

关中从来难以成为唯一的决对的经济中心。这种经济上的非绝对中心地位,反而使其统治者少了几分安于享乐的惰性,多了几分向外开拓的动力。

这也与江左偏安截然不同,建康可以形成绝对的经济中心,一旦定都就是众星捧月。而且地主财阀聚集,而次就不愿意承担征讨外界的风险,而愿享受一时的家族富贵。

这就是他们的软弱,所以有心统一的往往是关中的帝国,南方的帝国除了南迁的北人和朱元璋其他很少有统一意识,即使是刘裕也没有将统一放在第一。关中本位的政权,其生存逻辑天然包含着对外的征服与控制,因为它的安全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周边地区的绝对优势之上。

我们现在看待关中就能理解一点,秦朝的不一样,关中给予了秦和周内生的资源也同时带给了它统一的意识。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叫做关中本位,就是关中就是天下的中心,不是地理的,而是心理的,让天下臣服的。这种心理上的“中心感”,是地缘优势和长期胜利共同塑造的统治者心态,是驱动其不断寻求统一和秩序的强大内燃机。

二、其实不是始皇帝

事实上,想要统一的不是始皇帝一个,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他提出来的,而是关中的烙印,和六世的意愿。事实上即使是其他人,也会这样。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以耕战为核心、以统一为目标的军国主义道路。后续的君主,无论个人性格如何,都被这架巨大的国家机器推着向前,统一的意愿早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秦始皇确实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帝国第一次的统一,这无可否认,但是我们要认清楚两个点,秦始皇本人的难度其实远低于刘邦,朱元璋,甚至是汉武帝。

秦始皇只需要决策,他不需要其他任何事情,他不需要思考事情怎么做,而是做到什么,他毫无疑问是六国第一二代,而刘邦都不是思考怎么做而是思考怎么活。

这就是秦始皇的起点,六国第一二代。他继承的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准备工作的强大王国,拥有最强的军队、最有效的动员体制和最渴望建功立业的臣民。

我们再问两个问题:

1.秦帝国真的是秦始皇建立的?

2.秦帝国真的是完全因为胡亥而亡?

回答清楚这两个问题你会发现,其实秦始皇只是花了蓝图,至于蓝图的延续和落实他都是凭借直觉和帝国的强大力量实现,却严重缺乏刘邦和后代的帝王智慧。事实上秦始皇只需要决策也只会决策在他看来强权就是一切,一切畏惧强权。他对于制度的建设,更多是基于一种军事化的、简单粗暴的逻辑,而缺乏对复杂社会生态的理解和敬畏。

在我的史观中,这样的人,毫无疑问是低等评价的,我不是一个慕强的人,我方案对于践踏民生将百姓当狗的人被歌颂,无论其他人怎么夸赞他。

强权可以伟大,但是要和人民站在一起,而不是背离,秦始皇事实上,更具它的成长来看,极可能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是认为要建立力量让众人臣服的人,而他可能对身边的人信任,但是越远就越是无视,尤其是最远的地方,土地上长者的一个接一个的人民。在他看了就应该为了他的理想牺牲。

一边说着不愿意当时代的耗材,一边说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简直是可笑。难道古人就低人一等?任何将“千秋功业”建立在“当代牺牲”之上的逻辑,本质上都是一种反人性的暴政叙事。

这是一种没有想清楚思想完全更具自己利益判断是非的行为,而且秦制真的带来的优势事实上是关中帝国给予的优势,统一的意义也不是秦始皇赋予的。

三、秦制的必然性为什么是秦制

秦制诞生于战国,实际上是秦国的阶级流动和统治者的权威化带来的制度,这种制度的诞生是地理决定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意志造成的。在战国那种“非胜即亡”的残酷竞争环境下,只有能够最有效动员全国资源、最大化提升军事效率的制度才能生存下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以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的旧秩序,使得阶级流动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的战斗热情,这正是秦制的核心动力之一。

秦制是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他带来的影响和正面负面的意义,这些都带给了东方社会截然不同的发展,家天下的思想观念也是秦制的一种延续和更好的解释,事实上这种解释权不属于秦始皇,而是属于秦制的背景,某一个地方,某一处的极少数军事集团对应全国的控制。

秦制到底是什么?

1.极其庞大的中央军队驻扎保存稳定的资本。

2.建设的完备而辉煌的宫殿和绝对的首都。

3.家天下的概念和权利的绝对性。

4.个人的意志被集体覆盖。

这些特征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一个高度集权、强调绝对服从、以暴力机器为后盾的稳定结构。事实上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没有的,也不是西周代拥有的,这些才是秦制确立的,一个稳定的帝国。一个一旦被破坏稳定就会完全崩溃的帝国。

所以罗马能够前后借着名字存在2000年,日本天皇也能上千年,但是比他们更加辉煌的古代王朝却只有宋代超过了300年,这之后就是秦制的另外一面,权利的集中意味着矛盾的集中,权利一旦集中,矛盾也必定集中,没有贵族对于矛盾的转移,王朝就会一荣俱荣。罗马的贵族共和与后期的东西分治,日本的“万世一系”天皇与实际掌权的幕府将军,都在客观上起到了分散矛盾、增加政治结构韧性的作用。而秦制下的帝国,所有压力最终都汇集于皇帝一人之身,一旦中央出现问题,整个系统便会面临瘫痪的风险。

四、秦制的毁灭

其实秦制的代价就是永远不能让百姓意识到家天下的错误叙事和背后的军队对于皇权的绝对遵从,随着清朝--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这种叙事第一次被光线照的体无完肤,最后顷刻崩塌,这就是这种秦制对于百姓的枷锁最后的毁灭,这是曾经封建王朝辉煌的原因,但也因为这样,封建王朝的局限性和反动性正面了其历史的必然毁灭。当“君权神授”的光环褪去,当“天下为公”的思想深入人心,当人民意识到自己才是国家的主人而非帝王的私产时,维系了数千年的秦制根基便被彻底动摇。它的毁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评论友链评价 · 获得专属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