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寻找网络友邻
- Authors
- 作者
- 间窗 (Vindo)
- X / Twitter
- @DvorakZhou
寻找网络友邻
我对于当下的大模型AI是暂时比较接受的,除了它带给网络世界了更多的不真实感,增加了人与人的距离,这是很头疼的事情。
曾经我在完成一些小创意或者探索LINUX的时候,往往会花很长时间在网上找文章来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我倾向于探索个人网站的内容,同时也会是不是不务正业的看看博主的其他散文,说说,或者就看看网站本身。
但是在被大模型稀释了信息的网络环境下,我很少还能看到真切的,真实的网站或者文章,我自己的博客也在一定程度的使用AI辅助构建文案。不过当我使用了几次AI构建文章之后我开始疑惑,如果是这样,我为什么还要建立自己的网站,我还需要这样一个欺诈他人,对自己也没有意义的东西?于是我决定在这个网站不再使用AI来生成文章。
现实中,我们追求效率,AI基于了很大帮助,而网络本身就是效率工具,长期泡在网络上,很难说不会自闭,如果这时候还是被生成的信息包围,是极其缺少必要的真实交流的。网络的设计初衷就是沟通而不是封闭,所以我想在这个时代,通过网络还能否结交到真正的朋友呢?
行者如水,恍然一年一年,我们的时间在互联网上留下了什么,好像我们在阅读,在观赏,在消耗,在极其广大的世界通过文字和影像,日益泛滥的信息中消耗着时间好像我们看遍了世间万物,但是细细说来却没有一点对于一个平凡事物的深刻感受,或许出门看看公园,好好的观察一下其他人,观察一下世界,或者到川西的原始森林,或者到沙漠,这些体验都是互联网无法给人的。
换位思考,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博主,如果说起你要拍一个视频,写一篇图文,你会怎么思考?你会一说到受众就想到某一个人?还是说你在尝试着用尽可能细,多的标签来换取流量,但是尽可能多的锁定更多的人群?但是为了锁定更多的人群,你的观点要么是暴论,要么是对这些人胃口的信息,你的观点基本上在写文案之前就确定了,这是创作者的可悲,但是另一方面,受众只能看到自己“想得到”的内容,这是受众的可悲。在这样的推荐信息算法下,大家好像张了很多嘴,但共用一个脑子,说的话全部都是大博主的观点,对于事物的态度基本上是一叶知秋了。
个性在互联网上变成了危险词汇,因为互联网允许个性,但是也反对个性,网红都是因为个性而起,但是都因为个性而终,所以大博主都会避开一些个性,内容创造也愈发的锁定人群,走入循环。
但是绝大部分的互联网流量都流向了这种博主,基本上我们了解身边的事物的唯一方法就是朋友圈了,但是朋友圈又不是一个为了分享自己建立的软服务,实际上是为了链接和社交,你要阅读朋友圈只是先是好友,至少得到了微信号。
如果想要在互联网找到朋友,这是不显示的,所以我认为这或许是个人网站的意义。
可能大家的个人网站就是一个自定义的,面向所有人的朋友圈,一个自己的世界,有所保留但是不设限制的自留田,让想要了解自己的人能够更加了解自己,快速的去结交,深入一个朋友。
所以我还是在2025年的今天继续搭建着自己的个人网站,虽然之前的几个网站已经全部停止运行了。
我可能会在之后重做本站的友链功能,增加一点友链留言或者其他的内容,或者是通过互动式网站备案来增加评论内容。
我希望的是,无论你如何来到这个网站都能通过简单的几个文章了解我。
我可能之后不会再写大量的技术文章,转而开始写生活,随笔,游记,或者原创的段子,社会实习日志之类的,还有最重要的历史笔记,个人历史感悟。
我希望这个网站能被少数人第二次访问,而不是大量人一次性的来访。
谢谢你朋友,如果阅读到这里,你就已经成为了我的朋友,我网站的每一个联系方式都欢迎你来访问。不用担心遇冷,我就是在寻找你。